参与调查得积分换现金 在《正气歌》中,“在齐太史简,在晋董狐笔”这两句熠熠生辉的诗句,是对历史精神的崇高致敬。
当我们回溯到《春秋左氏传》襄公二十五年,会发现“在齐太史简”背后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。齐庄公因私欲而丧命于权臣崔杼之手,而崔杼为了掩盖真相,不惜以暴力威胁史官。然而,史官们却以生命为代价,坚守着记录历史的使命,最终迫使崔杼低头。这段历史,无疑是中国人对历史正义坚定不移的信仰的生动写照。
与此同时,孔子在编撰《春秋》时,也以其独特的笔法,将个人的道德评判巧妙地融入其中。这些评判历经千年而不衰,成为后世评判忠奸善恶的重要标准。而那些乱臣贼子,则因害怕遗臭万年而心怀畏惧。这种以笔为剑、文字间蕴含的无形力量,正是文人墨客们独有的武器。
而对于“在晋董狐笔”的解读,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关于历史“正义”的故事。在春秋时期,晋国赵盾因被暴君夷皋所忌惮而流亡国外,然而夷皋被杀后,赵盾却在众望所归之下回国执政。然而,史官董狐却以“赵盾弑其君夷皋”八字记录此事,将赵盾推向了风口浪尖。尽管赵盾极力辩解,但董狐却以“诛心之论”指出其内心的想法,使其难以自圆其说。这种深入人心的逻辑判断,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,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原文:
在《正气歌》中,我们读到“在齐太史简,在晋董狐笔”,这两句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赞美,更是对历史精神的传承。
“在齐太史简”的故事,源自《春秋左氏传》襄公二十五年。齐庄公因与宰相崔杼的妻子通奸,被愤怒的崔杼谋杀。面对崔杼的威胁,史官坚持如实记录历史,最终因不屈而惨遭杀害。然而,这并没有吓倒后来的史官,他们前赴后继,继续秉笔直书,终于迫使崔杼屈服。这一事件,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对历史正义的坚守与信仰。
同样,春秋时期的孔子在编撰《春秋》时,也巧妙地运用了笔法,隐含着自己的观点。这些观点历经千年,依然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,而那些乱臣贼子则因可能遗臭万年而心生恐惧。这种以笔为刀、文字间的杀机,正是文人的一种独特力量。
因此,害怕遗臭万年、追求名留青史,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,更是中国人对历史信仰的体现。在中国人的心中,历史是公正的,是正义的化身。他们相信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历史始终会为那些坚守正义、秉笔直书的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是“在晋董狐笔”背后的故事。
在春秋时期,有一则关于晋国赵盾的记载,仅用八个字概括:“晋赵盾弑其君夷皋”。若仅凭此记载,人们可能会误以为赵盾是罪恶滔滔的大奸臣,而夷皋则是无辜的受害者。但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。
实际上,赵盾是晋国的忠臣,而夷皋则是个残暴的君主。夷皋不仅不重用赵盾,还企图置他于死地。在侥幸逃脱后,赵盾准备流亡国外,然而政局突变,夷皋被杀,赵盾在众望所归之下回国。
然而,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对此持有异议。他在史书上郑重地写下“赵盾弑其君夷皋”,并将竹简展示在朝堂之上。面对赵盾的辩解,董狐指出:“你是宰相,弑君发生时你尚在国境之内,回来后又未惩处弑君凶手,因此你难逃其咎。”
这正是后世“诛心之论”的起源。这种逻辑并非简单地根据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罪责,而是深入探究其内心的想法。赵盾回国后未处置弑君之人,表明他在内心深处认同了这一行为。因此,尽管他极力辩解,但董狐的逻辑却让人不得不深思。这种逻辑对于现代人而言,或许难以接受,但在古代却有着深远的影响。